这是一场学术的交流,这是一次思路的碰撞。1月13日下午,12-109报告厅内的掌声有种温暖厅外严寒的势头,不时传出。此刻,学院38名5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正在对一年来的科研、教学等工作进行交流。
“2021年的工作,我从‘六心’来概括。”第一个上场交流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唐自钟说到,“对党和国家,我始终忠心;对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班级管理等工作我始终用心;因为用心,取得的一些成绩让我感到非常开心;但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未中,让我伤心;不管‘基金’虐我千百遍,我待‘基金’如初恋,2022年我将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凝练科研方向,认真打磨基金申报材料;最后,我以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和指导。”
生物工程及应用生物学系教授蔡易围绕“靶向多肽农药及其配套种质资源的创制”进行了交流。并结合自身经历深有感触地谈到,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式的探索转型,现在自己终于确定了今后将主要进行多肽农药的研究。由此,他指出要搞好科研就必须要好好凝练,明确一个方向,并始终向这个方向迈步前行。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吴琦、动物学系教授姜延志、生物工程及应用生物学系教授陈洋尔、植物学系副教授黄燕、动物学系博士武佳韵、植物学系博士陈涛等分别结合荞麦、天府黑猪、马蓝、鲟鱼、油茶等各自的研究开展情况进行了交流。
学院副院长刘江结合老师们的交流情况和自身经历,建议青年教师一是要多思考自己的科研思路和方向,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二是要从危机中寻找新机,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在量变中寻找增量,把不利转变为有利;三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强大的斗争底气和自信去斩破发展道路上的一切荆棘。
学院院长曾宪垠谈到,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要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至远,需要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确立学术研究的方向,以持之以恒的坚毅和勇气忍受前行路上的孤独苦寂,以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思路搭建团队的合作。学院组织开展这次“学术交流撞火花,创新思路谋发展”主题工会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术交流来增进彼此在科研思路上的谋合,以期大家拓展新的思路和想法。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寻找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