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013年毕业于日本京都药科大学,获药学博士学位,同年以海外引进人才入职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19年晋升教授。2021年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23年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大豆次生代谢与化学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四川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重点项目1项,获四川农业大学首批“双支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资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含ESI热点/高被引论文、封面论文4篇),受国家基金资助出版优秀学术专著2部,参编研究生教材、技术手册各1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植物新品种权1项。
主研完成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三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先后荣获中国作物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研究方向
复合种植大豆代谢调控与化学生态
研究内容
1.复合种植大豆抗逆性(耐荫、抗病)提升的代谢调控机理
2.复合种植大豆品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与产量品质协调原理
招生专业
【博士】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硕】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专硕】095131农艺与种业、086000生物与医药
Email:jiangliu@sicau.edu.cn
教育背景
2003年9月—2007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医学学士
2007年9月—2010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学,农学硕士
2010年9月—2013年9月,日本京都药科大学,生药学,药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13-10至2015-03, 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系, 讲师
2014-04至2018-10,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15-03至2019-10, 四川农业大学, 生态农业研究所, 副教授
2019-10至2021-11, 四川农业大学, 生态农业研究所, 教授
2021-11至今, 四川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主要社会兼职
四川省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负责人
四川省生物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
国际化学生态学学会会员
主要科研奖励和个人荣誉
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3年)
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
中国作物科技奖(2017年度)
四川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2015年)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豆异黄酮抑制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靶标蛋白筛选与功能鉴定》(2022.01-2025.12,主持)
2.四川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重点项目《大豆异黄酮抑制油菜素内酯信号的避荫调控机理》(2022.09-2024.9,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套作变光环境促进大豆异黄酮合成的调控机理》(2020.01-2023.12,主持)
4.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大豆种荚抗田间霉变异黄酮的代谢调控机理》(2020.01-2022.12,主持)
5.四川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异黄酮代谢介导的套作大豆避荫调控机理研究》(2021.01-2023.12,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大豆种皮抗田间霉变生物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其构效关系研究》(2015.01-2017.12,主持)
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特别资助)《遮荫对大豆异黄酮时空积累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2017.06-2019.06,主持)
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光照对大豆呈味性糖苷代谢的调控机理研究》(2014.06-2016.06,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荫蔽对大豆茎秆木质素代谢的作用机理》(2017.01-2020.12,主研)
1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旱地多熟复合种植系统光温水时空动态及作物响应机制》(2016.01-2020.12,主研)
代表性学术成果
1.学术论文
[1] Xiaoman Li, Caiqiong Yang, Jianhua Chen, Yuanyuan He, Juncai Deng, Congwei Xie, Xinli Xiao, Xiyang Long, Xiaoling Wu, Weiguo Liu, Junbo Du, Feng Yang, Xiaochun Wang, Taiwen Yong, Jing Zhang, Yushan Wu, Wenyu Yang, Jiang Liu*. Changing light promotes isoflavone biosynthesis in soybean pods and enhances their resistance to mildew infection [J].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2021, 44(8): 2536-2550. (封面论文)
[2] Jiang Liu, Cai-qiong Yang, Qing Zhang, Ying Lou, Hai-jun Wu, Jun-cai Deng, Feng Yang, Wen-yu Yang*. Partial improvements in the flavour quality of soybean seeds using intercropping systems with appropriate shading[J]. Food Chemistry, 2016, 207: 107-114. (ESI热点论文)
[3] Nasir Iqbal, Sajad Hussain, Zeeshan Ahmed, Feng Yang, Xiaochun Wang, Weiguo Liu, Taiwen Yong, Junbo Du, Kai Shu, Jing Zhang, Wenyu Yang*, Jiang Liu*.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ize-soybean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s. A review [J].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2019, 22(2): 131-142.(ESI高被引论文)
[4] Cai-qiong Yang, Nasir Iqbal, Bao-yu Hu, Qi-hui Zhang, Hai-jun Wu, Xin Liu, Jing Zhang, Wei-guo Liu, Wen-yu Yang*, Jiang Liu*. Targeted metabonomics analysis of fatty acid in soybean seed by GC-MS reveal the metabolic manipulation of shading in intercropping system [J]. Analytical Methods, 2017, 9(14): 2144-2152. (封面论文)
[5] 杨才琼,邓俊才,秦雯婷,刘江*,杨文钰. 大豆种荚响应田间霉变的代谢组学分析[C]. 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 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17.8.1-4). (全国优秀青年论文)
[6] Jiang Liu, Wen-ting Qin, Hai-jun Wua, Cai-qiong Yang, Jun-cai Deng, Nasir Iqbal, Wei-guo Liu, Jun-bo Du, Kai Shu, Feng Yang, Xiao-chun Wang, Tai-wen Yong, Wen-yu Yang*. Metabolism variation and better storability of dark-versus light-coloured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seeds[J]. Food Chemistry, 2017,223:104-113.
[7] Jiang Liu, Juncai Deng, Ke Zhang, Haijun Wu, Caiqiong Yang, Xiaowen Zhang, Junbo Du, Kai Shu, Wenyu Yang*. Pod mildew on soybeans can mitigate the damage to the seed arising from field mould at harvest tim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6, 64, 9135-9142.
[8] Jin Liang, Jiang Liu#, Reid Brown, Meirong Jia, Ke Zhou, Reuben J. Peters*, Qiang Wang*. Direct production of dihydroxylated sesquiterpenoids by a maize terpene synthase [J]. The Plant Journal, 2018, 94: 847-856.
[9] Jin Liang, Qinqin Shen, Liping Wang, Jiang Liu, Jingye Fu, Le Zhao, Meimei Xu, Reuben J. Peters*, Qiang Wang*. Rice contains a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 of the casbane-type diterpenoid phytoalexin ent-10-oxodepressin [J]. New Phytologist, 2021, 231(1): 85-93.
[10] Weitao Li*, Kang Wang, Mawsheng Chern, Yuchen Liu, Ziwei Zhu, Jiang Liu, Xiaobo Zhu, Junjie Yin, Li Ran, Jun Xiong, Kaiwei He, Liting Xu, Min He, Jing Wang, Jiali Liu, Yu Bi, Hai Qing, Mingwu Li, Kun Hu, Li Song, Long Wang, Tuo Qi, Qingqing Hou, Weilan Chen, Yan Li, Wenming Wang, Xuewei Chen* Sclerenchyma cell thickening through enhanced lignification induced by OsMYB30 prevents fungal penetration of rice leaves. New Phytologist, 2020, 226(6): 1850-1863.
2.专著教材
[1] 《复合种植作物化学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
[2]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科学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推荐出版物)
[3] 《化学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
[4]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3.专利品种
[1] 发明专利:刘江,陈建华,周诚,谢丛薇,肖新力,杨才琼,李晓曼,肖媛,黄祥庆,杜俊波,张静,王小春,杨峰,武晓玲,杨文钰《一种异黄酮O-甲基转移酶GmIOMT3及编码基因及应用》(ZL201910798929.6,2020.11.6授权)
[2] 发明专利:刘江,吴海军,张静,杨峰,刘卫国,舒凯,杜俊波,王小春,雍太文,邓俊才,杨文钰《适用于小型设施农艺研究的可变光谱罩及其光谱调节方法》(ZL201510349306.2,2017.05.17授权)
[3] 发明专利:刘江,刘卫国,张静,邓俊才,吴海军,杨峰,舒凯,杜俊波,王小春,雍太文,杨文钰《一种基于代谢组学手段判别不同耐逆潜力大豆的方法》(ZL201610301679.7,2017.10.27授权)
[4] 发明专利:刘江,秦雯婷,杨才琼,胡宝予,邓俊才,张潇文,张静,杨文钰《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判别大豆种子活力的方法》(ZL201611023723.9,2018.10.09授权)
[5] 发明专利:刘江,秦雯婷,吴海军,蔡亚丽,张静,刘卫国,杨峰,舒凯,杜俊波,王小春,雍太文,杨文钰《一种玉米须黑豆茶及其制作方法》(ZL201610172980.2,2019.09.24授权)
[6] 实用新型专利:刘江,肖新力,杨才琼,邓俊才,张潇文,张静,杨文钰《一种适用于植物组织的微生物打孔接种器》(ZL201720780122.6,2018.04.06授权)
[7] 软件著作权:刘江,杨伟棋,鲁峻吉,郭彦孚,吴桐,郑兴泽,赖加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化系统》(2022SR1391916,软著登字第10346115号,2022.10.09授权)
[8] 植物新品种权:刘江,肖新力,张启辉,张静,王小春,武晓玲,刘卫国,杨峰,雍太文,张清,杜俊波,舒凯,常小丽,尚静,杨文钰《药黑01(全国首个药用黑豆品种)》(CNA20191002236,2023.09.05授权)
科研团队简介
“复合种植大豆代谢调控与化学生态”研究组隶属于“二十大代表”杨文钰教授领衔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循环利用”科研团队。本研究组现有教授、副教授各1人,讲师2人,助教1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8人。在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青年研究员(博士后),在生物学一级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及作物学一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艺与种业专业)招收硕博士研究生。
大豆短缺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间套作(复合种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大豆产能的有效途径。复合种植系统中,荫蔽、霉变等非生物/生物胁迫并存,对大豆生长产生了诸多影响;大豆通过异黄酮、抗毒素等次生代谢过程与生长素、油菜素甾醇、赤霉素等内源激素互作响应环境信号,发挥防御、预警、耐逆等生态学功能。本研究团队针对复合种植大豆所处的特殊田间环境,采用分子生化、代谢生理等手段,探讨大豆品质形成与代谢调控机理,揭示其抗逆分子机制与化学生态学意义。
教学情况
博士课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进展》(双语)
硕士课程:《天然产物化学》、《园艺产品次生代谢产物利用》
国际化课程:《Crop Cultivation》
本科课程:《农学概论》、《劳动教育》、《天然产物与分离技术》、《农业标准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