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历任领导
    • 管理机构
    • 主要职能
  • 师资队伍
    • 队伍概况
    • 系室设置
    • 专家人才
    • 研究生导师
    • 团队·师生风采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学生科创
  • 学科建设
    • 学科简介
    • 学科动态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科研动态
    • 学术报告
  • 党群工作
    • 党务动态
    • 党员知识问答
    • 工会活动
  • 招生就业
    • 就业指导
    • 就业信息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学校就业信息网
  • 团学工作
    • 团委学生会
    • 团情团务
    • 创新创业
    • 日常管理
    • 奖励资助
    • 社会实践
    • 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 规章制度
    • 学生工作
    • 生物科普
  • 学生风采
    • 讲述生科人的故事
    • 升学榜
    • 生命之星
学校主页|
学校主页|
  •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历任领导
    管理机构
    主要职能
  • 师资队伍
    队伍概况
    系室设置
    专家人才
    研究生导师
    团队·师生风采
  •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生科创
  • 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
    学科动态
  •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科研动态
    学术报告
  • 党群工作
    党务动态
    党员知识问答
    工会活动
  • 招生就业
    就业指导
    就业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学校就业信息网
  • 团学工作
    团委学生会
    团情团务
    创新创业
    日常管理
    奖励资助
    社会实践
    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规章制度
    学生工作
    生物科普
  • 学生风采
    讲述生科人的故事
    升学榜
    生命之星

师资队伍

  • 队伍概况
  • 系室设置
    系室人员
    行政人员
  • 专家人才
  • 研究生导师
  • 团队·师生风采
师资队伍
  • 队伍概况
  • 系室设置
    系室人员
    行政人员
  • 专家人才
  • 研究生导师
  • 团队·师生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 师资队伍 > 正文

刘    江

职务

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毕业院校

京都药科大学

国际合作经历

日本京都药科大学博士(2010-2013年)

以色列外交部国际农业培训中心(2019年)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013年毕业于日本京都药科大学,获药学博士学位,同年以海外引进人才入职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19年晋升教授。2021年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23年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物学一级学科/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主要从事大豆次生代谢与分子化学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任务、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重点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含ESI热点/高被引论文、封面论文5篇),受国家基金资助出版优秀学术专著2部,参编研究生教材、技术手册3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植物新品种权1项。

主研完成国家级科技成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三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荣获中国作物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方向

大豆次生代谢与分子化学生态

Secondary metabolism and molecular chemecology of soybean


研究内容

1.复合种植大豆抗逆性(耐荫、抗病)提升的代谢调控机理

Metabolic Mechanisms of Enhanced Stress Resistance (Shade Tolerance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Intercropped Soybeans

2.复合种植大豆品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与产量品质协调原理

Biological Basis of Quality Formation and Yield-Quality Tradeoff in Intercropped Soybeans

大豆短缺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间套作(复合种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大豆产能的有效途径。复合种植系统中,荫蔽、霉变等非生物/生物胁迫并存,对大豆生长产生了诸多影响;大豆通过异黄酮、抗毒素等次生代谢过程与生长素、油菜素甾醇、赤霉素等内源激素互作响应胁迫环境,发挥防御、预警、抗逆等生态学功能。本研究团队针对复合种植大豆所处的特殊田间环境,采用分子生化、代谢生理等手段,探讨大豆次生代谢与产量品质调控机理,揭示其抗逆分子机制与化学生态学意义。

The persistent soybean shortage present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 necessitating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strategies. Intercropping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enhance land-use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soybean productivity. However, intercropping systems expose soybean plants to complex abiotic and biotic stresses, including light competition and fungal infections, which profoundly impact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o cope with these challenges, soybean plants activate adaptive responses through intricate interactions between secondary metabolic pathways (particularly isoflavonoid and glyceollin biosynthesis) and endogenous phytohormone signaling (including auxins, brassinosteroids, and gibberellins). These biochemical mechanisms underpin critical ec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stress resistance, pathogen defense, and early warning signaling. To investigate these process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ropping, our research team employ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ombining molecular biochemistry and metabolic physiology. Our objectives are threefold: (1) To elucidate how secondary metabolites regulate soybean yield and quality; (2) To dissec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stress resistance; (3) To explore the chemical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adaptive responses.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soybean stress responses in intercropping systems,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ress-resilient soybean varieties.


招生专业

【博士】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Crop Cultivation and Farming System,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学硕】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专硕】095131农艺与种业、086000生物与医药

  Email:jiangliu@sicau.edu.cn


教育背景

2003年9月—2007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医学学士

2007年9月—2010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学,农学硕士

2010年9月—2013年9月,日本京都药科大学,生药学,药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13-10至2015-03, 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系, 讲师

2014-04至2018-10,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15-03至2019-10, 四川农业大学, 生态农业研究所, 副教授

2019-10至2021-11, 四川农业大学, 生态农业研究所, 教授

2021-11至今, 四川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主要社会兼职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种业专委

四川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委

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常务理事

四川省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负责人

四川省生物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国际化学生态学学会会员

中国作物学会会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

日本农艺化学会会员


主要科研奖励和个人荣誉

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3年)

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

中国作物科技奖(2017年度)

四川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2015年)

四川农业大学优秀学科负责人(2024年)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糖基转移酶GmUGT73Cx通过双底物糖基化协同抑制大豆避荫反应的作用机制》(2026.01-2029.12,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豆异黄酮抑制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靶标蛋白筛选与功能鉴定》(2022.01-2025.12,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套作变光环境促进大豆异黄酮合成的调控机理》(2020.01-2023.12,主持)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任务《大豆玉米覆膜绿色高效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发》(2023.11-2026.12,主持)

5. 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大豆种荚抗田间霉变异黄酮的代谢调控机理》(2020.01-2022.12,主持)

6. 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品种鉴选配套关键技术研究》(2024.07-2026.06,主持)

7. 四川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重点项目《大豆异黄酮抑制油菜素内酯信号的避荫调控机理》(2022.09-2024.9,主持)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大豆种皮抗田间霉变生物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其构效关系研究》(2015.01-2017.12,主持)

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特别资助)《遮荫对大豆异黄酮时空积累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2017.06-2019.06,主持)

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光照对大豆呈味性糖苷代谢的调控机理研究》(2014.06-2016.06,主持)


代表性学术成果

1.学术论文

[1] Jiang Liu*, Wenyu Yang*. Soybean maize strip intercropping: A solution for maintaining food security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7): 2503-2506.

[2] Xiaoman Li, Caiqiong Yang, Jianhua Chen, Yuanyuan He, Juncai Deng, Congwei Xie, Xinli Xiao, Xiyang Long, Xiaoling Wu, Weiguo Liu, Junbo Du, Feng Yang, Xiaochun Wang, Taiwen Yong, Jing Zhang, Yushan Wu, Wenyu Yang, Jiang Liu*. Changing light promotes isoflavone biosynthesis in soybean pods and enhances their resistance to mildew infection [J].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2021, 44(8): 2536-2550. (封面论文)

[3] Jiang Liu, Caiqiong Yang, Qing Zhang, Ying Lou, Haijun Wu, Juncai Deng, Feng Yang, Wenyu Yang*. Partial improvements in the flavour quality of soybean seeds using intercropping systems with appropriate shading[J]. Food Chemistry, 2016, 207: 107-114. (ESI热点论文)

[4] Caiqiong Yang, Nasir Iqbal, Baoyu Hu, Qi-hui Zhang, Haijun Wu, Xin Liu, Jing Zhang, Weiguo Liu, Wenyu Yang*, Jiang Liu*. Targeted metabonomics analysis of fatty acid in soybean seed by GC-MS reveal the metabolic manipulation of shading in intercropping system [J]. Analytical Methods, 2017, 9(14): 2144-2152. (封面论文)

[5] 杨才琼,邓俊才,秦雯婷,刘江*,杨文钰. 大豆种荚响应田间霉变的代谢组学分析[C]. 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 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17.8.1-4). (全国优秀青年论文)

[6] Nishbah Mughal, Xiaowen Zhang, Noman Shoaib, Juncai Deng, Jinya Guo, Jing Zhang, Wenyu Yang, Jiang Liu*. Screening of soybean antifungal isoflavones based on targeted metabolomics analysis. Food Chemistry: X, 2025, 25: 102195. (高被引论文)

[7] Nishbah Mughal, Xiyang Long, Juncai Deng, Qihui Zhang, Xinli Xiao, Xiaowen Zhang, Yao Xiao, Jing Zhang, Wenyu Yang, Jiang Liu*. Metabolomics analysis of rhizospheric soil: New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soybean maize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24, 202: 105564.

[8] Cheng Zhou, Nishbah Mughal, Xiaowen Zhang, Jianhua Chen, Noman Shoaib, Xiaochun Wang, Taiwen Yong, Feng Yang, Weiguo Liu, Xiaoling Wu, Yushan Wu, Jinya Guo, Wenyu Yang, Jing Zhang, Jiang Liu*. Soybean plants enhance growth through metabolic regulation under heterogeneous drought stress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24, 303: 109029.

[9] Juncai Deng, Jinya Guo, Wenting Qin, Jianhua Chen, Yuanyuan He, Qing Zhang, Bartel Vanholme, Wenyu Yang, Jiang Liu*. Shading stress promotes lignin biosynthesis in soybean seed coat and consequently extends seed longevity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298: 139913.

[10] Jiang Liu, Juncai Deng, Ke Zhang, Haijun Wu, Caiqiong Yang, Xiaowen Zhang, Junbo Du, Kai Shu, Wenyu Yang*. Pod mildew on soybeans can mitigate the damage to the seed arising from field mould at harvest tim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6, 64, 9135-9142.

2.专著教材

[1] 《复合种植作物化学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

[2]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3]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科学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推荐出版物)

[4] 《化学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

[5]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in Maize-Soybean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 Springer, Singapore

[6] 《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出版社(研究生规划教材)

3.专利品种

[1] 发明专利:刘江,陈建华,周诚,谢丛薇,肖新力,杨才琼,李晓曼,肖媛,黄祥庆,杜俊波,张静,王小春,杨峰,武晓玲,杨文钰《一种异黄酮O-甲基转移酶GmIOMT3及编码基因及应用》(ZL201910798929.6,2020.11.6授权)

[2] 发明专利:刘江,吴海军,张静,杨峰,刘卫国,舒凯,杜俊波,王小春,雍太文,邓俊才,杨文钰《适用于小型设施农艺研究的可变光谱罩及其光谱调节方法》(ZL201510349306.2,2017.05.17授权)

[3] 发明专利:刘江,刘卫国,张静,邓俊才,吴海军,杨峰,舒凯,杜俊波,王小春,雍太文,杨文钰《一种基于代谢组学手段判别不同耐逆潜力大豆的方法》(ZL201610301679.7,2017.10.27授权)

[4] 发明专利:刘江,秦雯婷,杨才琼,胡宝予,邓俊才,张潇文,张静,杨文钰《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判别大豆种子活力的方法》(ZL201611023723.9,2018.10.09授权)

[5] 发明专利:刘江,秦雯婷,吴海军,蔡亚丽,张静,刘卫国,杨峰,舒凯,杜俊波,王小春,雍太文,杨文钰《一种玉米须黑豆茶及其制作方法》(ZL201610172980.2,2019.09.24授权)

[6] 实用新型专利:刘江,肖新力,杨才琼,邓俊才,张潇文,张静,杨文钰《一种适用于植物组织的微生物打孔接种器》(ZL201720780122.6,2018.04.06授权)

[7] 软件著作权:刘江,杨伟棋,鲁峻吉,郭彦孚,吴桐,郑兴泽,赖加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化系统》(2022SR1391916,软著登字第10346115号,2022.10.09授权)

[8] 软件著作权:刘江,杨伟棋,郭晋雅,邓俊才,杨文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密度计算系统》(2025SR0651235,软著登字第15307433号,2025.04.21授权)

[9] 植物新品种权:刘江,肖新力,张启辉,张静,王小春,武晓玲,刘卫国,杨峰,雍太文,张清,杜俊波,舒凯,常小丽,尚静,杨文钰《药黑01(全国首个药用黑豆品种)》(CNA20191002236,2023.09.05授权)

[10] 审定品种:佘跃辉,武晓玲,刘卫国,杨峰,刘江,段金涛,李均容,王艳丽,王铭晨,王雨婷,陶菊娟,黄柯涵. 川农夏豆1号, 2022, 审定编号:川审豆20223001,证书编号:2022-1-0006,四川省品种委员会审定.


科研团队简介

“大豆次生代谢与分子化学生态”研究组隶属于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组长杨文钰教授领衔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循环利用”科研团队。本研究组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特聘副教授2人,博士后2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22人。在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青年研究员(博士后),在生物学一级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与医药专业)、作物学一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艺与种业专业)招收硕博士研究生。


教学情况

博士课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进展》(双语)

硕士课程:《天然产物化学》、《园艺产品次生代谢产物利用》

国际化课程:《Crop Cultivation》

本科课程:《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农学概论》《劳动教育》《天然产物与分离技术》《农业标准化概论》


 

友情链接:

  • 四川农业大学
  • 教务处
  • 图书馆
  • 就业信息网
  • 教育部
  • 中国植物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
  • 中国遗传学会
  • 中国农学会
  • 中国微生物学会
  •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 联系我们

  • 雅安校区:
  • 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 电话:0835 2886136/2885601
  • 邮编:625014
  • 成都校区:
  • 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 电话:028-86291268
  • 邮编:611130

学院微信

学院微博

© 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