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罗思源,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2016级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一篇SCI论文(IF=3.098)和一篇CSCD论文。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第二届、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四川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四川农业大学校内预选赛特等奖。
第一次听闻罗思源这个名字,是知道他以一作的身份在SCI收录期刊《Molecules》(IF3.098)上发表了一篇《油橄榄叶甲醇提取物对线虫的体内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论文。当时的感觉就是:“呵,这个学生还厉害勒!”
第一次看到罗思源本人,是在今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的学院答辩上。当时他在台上对其项目侃侃而谈,神采飞扬。面对评委提问也是不卑不亢,逻辑缜密地将项目理论与实践进行一一阐述。
当我们这次在实验室与他近距离接触后,才发现原来和我们之前感觉到的他不太一样:腼腆爱笑,像个邻家大男孩,自我标签还是一个“小财迷”。并且对于我们的到来,他还感到有些不自在,甚至在采访间隙也不忘他的实验。
我们的访谈从为什么走上科研这条路开始。随着他的叙述,我们对罗思源这个男孩有了更多的认识。
和许多优秀人物一入学就确定考研、考博、出国留学的学习目标不一样,罗思源自嘲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小财迷”,挣钱是他最大的目标。为了挣钱,他从大一开始就确定了提前毕业的想法,目前他已提前修读完所有课程。提前选修课程意味着每天都要被满满当当的课程所支配,但是“视财如命”的他不但没有恐惧、退缩,还利用课余时间做起了兼职。正是在这种过程中,罗思源发现生物医学制药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这强烈刺激了他对专业的求知和科研的探索。于是,大一下学期他便找到学院丁春邦教授申请加入了植物学实验室。回忆初入实验室,一切是那么的陌生而又迷茫。文献分享例会是丁春邦教授实验团队的标配,而这对于刚加入实验室的罗思源却是一大难题,他连查找文献的能力都没有更谈不上去和师兄师姐进行分享。但罗思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从此之后每天坚持看文献,积极向师兄师姐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日积月累,罗思源逐步成长了起来,开始体会到生物学的奥秘和科研的魅力,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开始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明确自己的目标后,罗思源便摒弃一切杂念,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实验中去,大一下学期就以《橄榄苦苷抗氧化和抗癌细胞活性研究》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在初尝科研的甘甜果实后,食髓知味的他开始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不怕别人优秀,就怕优秀的人比自己还更努力。由于生物学专业的学习需要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所以实验的时间安排就直接占用了罗思源一大半时间。再加上他是一个极其追求效率的人,一次本可以在两周慢慢做完的抑菌生长曲线实验,他硬是压缩到了30个小时。四种菌落(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共计上百个平行对照,让他一整晚都没能离开超净工作台。后来谈到这件事,罗思源眼睛都在放光:“当时完全是凭着一股狠劲才坚持下来的,很累但是内心特别愉快。后来熬夜这些都是常事儿,我坚信效率是实验的生命。”为了把每次实验都做好,罗思源不得不放弃许多课外时间甚至寒暑假。大二寒假的时候,为了留校做实验,他在外面自己找了一个住处。但居住条件不是很好,房间、卫生间都漏风,每一次做完实验回去洗澡对他来说都是一次“生死考验”。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反而让罗思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道路。谈到他的实验,罗思源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于他而言,实验是神圣不容侵犯的存在。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团队成员也同样要求严格。团队成员蒋雪莲谈起罗思源,笑着对我们说到:“他是我们团队的核心,经常像‘老母亲’一样催促我们的实验进度。但我们都急躁的时候,他却能做到沉着应对。”
对科研的热忱、知识的渴求支撑着罗思源一步步向前,为了这份喜欢、这份热爱,罗思源始终坚守在实验室。功不唐捐,成功发表一篇SCI论文和一篇CSCD论文,还有一篇SCI论文在投。这些“配置”虽然使罗思源好像成了身边同学眼中的“成功人士”,可是谁又知晓这些成功的背后究竟饱含多少酸甜苦辣呢?
时光流逝,转眼大三,如今的罗思源仍然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追逐他所热爱的事,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奋勇向前。在谈及未来规划时,罗思源毫不犹豫回答,读研、读博,当然挣钱也是这个“小财迷”的一大目标。对于未来的发展,他表示希望自己可以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虽然前途漫漫、困难重重,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热爱什么,便努力去追逐什么。导师丁春邦教授同样对他给予厚望:“相信他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的奋斗精神会使他在不同的领域中都能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