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曾任学校学生记者团新闻采编部委员、学生计算机协会团支书、学院学习学术部委员、小班班长、宣传委员。2020-2021年综合学业位点为同年级同专业第一,必修课加权平均成绩与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均位于同年级同专业第二。获陈育新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优秀学生干部等近30项荣誉。现已保送至华南理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课题组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迎难而上 奔赴优秀
在迷茫中探索,在思悟中前进。与大多数人一样,大一的胡媛对自己没有一个比较明确清晰的定位,不知道进入大学该做什么。幸运的是,班主任武佳韵老师邀请当年的优秀毕业生给小班同学做经验分享,那是她第一次知道保研,听着师兄师姐的保研故事,她在心中暗下决定,几年后她也要成为其中一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挑战接踵而来。胡媛所在的省份高考并不涉及英语听力和口语,直到大学她才知道原来英语听力和口语如此重要。她苦笑着说,“在英语课上,我从来不敢开口说英语。”12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了胡媛心里的一座“大山”,让她一度感到手足无措。后来她还偶然发现自己的高考成绩是全寝室最低的,这使胡媛受到了“双重打击”。然而,这并没有让胡媛丧失信心,她迎难而上,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了赶上进度,她坚持每天早上6:30起床背单词、晨读,每天定时做2篇阅读和精听,报名英语课程并坚持在朋友圈进行学习打卡100天,每周日修订本周的错题,反思原因。她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到英语学习上,把努力做到极致,最终她一次性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在这个过程中,曾经不敢开口的她提升了自己的信心,最终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保持初心 奔赴热爱
高中时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系列实验,其中缜密而又巧妙的构思让胡媛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后她如愿读到了理想的专业。进入大学以来,胡媛对生物的热情如“J型”增长曲线般只增不减,大一下学期便一头扎进实验室学习分子实验,她挚爱的科研之旅也在洗试管、和土种植物中渐渐开启。为了能够尽早上手独立完成实验,胡媛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做实验这件事情上。课间十分钟对于胡媛来说可谓是分秒必争的“战场”,利用十分钟奔忙于教室与实验室将实验菌种转移培养还从不迟到是她的“独门绝技”。分子实验的流程很长且不能中断,结束了一天实验的胡媛晚上回到宿舍之后,室友们早已熟睡。
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虽然没有办法回校做实验,但胡媛利用居家时光潜心阅读文献,用心钻研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她偶然从中了解到一种用于验证两个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全新实验方法,并通过查找资料和学习生物软件操作,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仔细整理下来。返校后,她立刻全身心投入新方法的实践中,而缺乏操作经验、实验结果不理想等问题也随着实验的进行慢慢浮现。经历了一次次地重复实验,胡媛终于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大二末,胡媛整理实验数据开始尝试撰写SCI论文。“刚看到论文的时候,感觉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英文。当时身为科研小白的我,看一篇简简单单的论文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后来通过精读外文文献,仔细领会和借鉴其行文思路,渐渐地读文章也不是个那么难的问题了。”
仰望星空 奔赴未来
在紧锣密鼓的学习科研生活里,胡媛也将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她担任班级班长、宣传委员、学院学术部委员及学生计算机协会团支部书记,组织了大大小小几十余项活动,获“优秀学生干部”、“学生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担任学生记者团采编部委员,采访发表多篇稿件,单篇阅读量近一万,获“优秀新媒体工作者”称号;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勇敢坚定地投身防疫工作,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持续一个月在北方凛冽的寒风中进行志愿服务,获“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厚积终将薄发,大三暑假,胡媛参加了近十个“985工程”大学的夏令营并获“优秀营员”称号,最终她选择去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她看来比起选择学校更重要的是研究方向,她将秉持着做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跟着导师研究生物医学材料和肿瘤治疗的关系,见证它们碰撞出的火花,解决生物难题,造福社会。
全力以赴,方能远航。未来,胡媛将在热爱与坚持中,继续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