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历任领导
    • 管理机构
    • 主要职能
  • 师资队伍
    • 队伍概况
    • 系室设置
    • 专家人才
    • 研究生导师
    • 团队·师生风采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学生科创
  • 学科建设
    • 学科简介
    • 学科动态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科研动态
    • 学术报告
  • 党群工作
    • 党务动态
    • 党员知识问答
    • 工会活动
  • 招生就业
    • 就业指导
    • 就业信息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学校就业信息网
  • 团学工作
    • 团委学生会
    • 团情团务
    • 创新创业
    • 日常管理
    • 奖励资助
    • 社会实践
    • 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 规章制度
    • 学生工作
    • 生物科普
  • 学生风采
    • 讲述生科人的故事
    • 升学榜
    • 生命之星
学校主页| English
学校主页| English|
  •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历任领导
    管理机构
    主要职能
  • 师资队伍
    队伍概况
    系室设置
    专家人才
    研究生导师
    团队·师生风采
  •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生科创
  • 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
    学科动态
  •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科研动态
    学术报告
  • 党群工作
    党务动态
    党员知识问答
    工会活动
  • 招生就业
    就业指导
    就业信息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学校就业信息网
  • 团学工作
    团委学生会
    团情团务
    创新创业
    日常管理
    奖励资助
    社会实践
    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规章制度
    学生工作
    生物科普
  • 学生风采
    讲述生科人的故事
    升学榜
    生命之星

科研动态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科研动态
  • 学术报告
科研动态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科研动态
  • 学术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进展】吴琦教授团队揭示苦荞芽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脂作用机制

作者:吴琦 审稿:刘江 点击:次 发布时间:2022-10-27 09:50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吴琦教授带领的“荞麦代谢调控与逆境生物学研究团队”在农林科学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nomic Profiling Reveals the Antihyperlipidemic Effects of Tartary Buckwheat Sprouts in High Fat-Diet-Fed Mi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苦荞芽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脂作用新机制。

高脂血症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是辅助降血脂保健食品的重要功能成分。苦荞富含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被誉为“五谷之王”,其籽粒是众多保健食品的原料。然而,苦荞籽粒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长期食用会引起腹泻甚至过敏反应。研究团队通过发芽技术,改善了苦荞籽粒营养成分构成,提高了黄酮等功能物质含量,有效降低了抗营养因子含量,并明确了苦荞芽对动物具有比籽粒更低的健康风险(相关成果在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另文刊发)。然而,苦荞芽对高血脂动物脂代谢的调节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以饮食性高脂血症小鼠为动物模型,发现高脂饲料中添加苦荞芽冻干粉能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小鼠体重、肝脏和腹部脂肪的增加量,同时改善血清脂质含量和胰岛素抵抗,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代谢组学分析首次确定了苦荞芽对动物脂质代谢具有重要影响,潜在作用于脂肪消化吸收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苦荞芽可显著改善动物PIK3R1、LRP5、SLC10A2和FBXO21等基因的异常表达,即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II型糖尿病途径调节小鼠脂代谢。本研究不仅为揭示植物黄酮类物质对动物脂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还为基于苦荞芽的降脂保健食品开发奠定了科学依据。

该文以四川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国辉与硕士研究生刘李松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吴琦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jafc.2c05382

 

友情链接:

  • 四川农业大学
  • 教务处
  • 图书馆
  • 就业信息网
  • 教育部
  • 中国植物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
  • 中国遗传学会
  • 中国农学会
  • 中国微生物学会
  •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 联系我们

  • 雅安校区:
  • 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 电话:0835 2886136/2885601
  • 邮编:625014
  • 成都校区:
  • 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 电话:028-86291268
  • 邮编:611130

学院微信

学院微博

© 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