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蔡易教授领衔的“小肽农药分子设计与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在植物抗旱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以“NtPP2C42 Negatively Regulates NtCLE3-NtBAM3-3 Mediated Drought Tolerance in Tobacco”为题,发表于TOP期刊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团队在前期研究中揭示,NtCLE3多肽能够促进脱落酸合成并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茄科作物的抗旱性。然而,NtCLE3多肽的功能性受体及其下游信号调控机制尚未被阐明。该研究发现,拟南芥Atbam3突变体显著抑制NtCLE3多肽介导的气孔关闭和耐旱性。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对AtBAM3在烟草中的同源基因进行沉默,发现沉默NtBAM3-3后显著抑制了NtCLE3介导的气孔关闭和耐旱性。进一步研究显示,磷酸酶NtPP2C42(而不是NtPP2C15)作为NtCLE3多肽信号通路的负调控信号。其沉默处理后增强了烟草对NtCLE3多肽的响应能力。荧光素酶互补和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证实,NtPP2C42能直接与NtBAM3-3相互作用,从而负向调控NtCLE3多肽信号。这些发现揭示了BAM3介导的CLE多肽信号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与差异性,同时为CLE多肽在提升作物抗旱能力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该研究论文以四川农业大学已毕业博士研究生李君浩和硕士研究生姚敦超为共同第一作者,四川农业大学蔡易教授为通讯作者;得到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成都绿信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横向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laphy.2025.11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