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植树节,生命科学学院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浙江大学的醉翁榆和红果榆、来自滁州学院的欧梅正式落户生命科学学院。
大家或许还记得“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1045年,北宋文坛领袖、时任河北路都转运按察史的欧阳修,贬官滁州做太守,为滁之山水所动,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感慨醉翁亭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却未必知晓亭边树木究竟何名。直到1934年5月1日,时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学研究员的郑万钧院士将醉翁亭附近的榆树鉴定为大果榆。1939年,正在法国图卢兹大学森林研究所留学的郑万钧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成果,在该所的期刊上将其发表为新种Ulmus gausseniiCheng,种加词gaussenii致敬对他帮助很大的该所所长高森(Marcel-Henri Gaussen)。此后,在1961年10月出版的《树木学(上册)》首次发表其中文名为“醉翁榆”。以模式产地命名的醉翁榆作为仅分布于醉翁亭附近的特有种,确是名副其实。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2-1),醉翁榆被评估为“极危”(CR)级别。如果说醉翁榆是珍稀濒危物种,“欧梅”则是珍稀濒危个体。虽然品种为梅花,并不算稀罕,但欧阳修手植“欧梅”,却是我国现今尚存的四棵千年古梅之一。
浙江大学李攀老师团队多年研究,繁育了一批醉翁榆和红果榆幼苗,滁州学院王伟老师团队于去年繁育了一批欧梅实生苗,将其惠赠于川农生命科学学院。恰逢植树节前夕,来自浙大的醉翁榆、红果榆和来自滁州学院的欧梅幼苗抵达川农,由植物系研究生和云木纪同学一起将其顺利移栽生科院。3月16日,第三届植物科普微视频大赛讲座也将邀请李攀老师作为主讲人,为大家介绍春日精灵-早春短命植物。期待植物们开花结果,为更多人讲述从历史到科学,从欧阳修到郑万钧的故事!